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好久沒這麼認真的看完一本書了...連續兩個晚上的細讀,讓我重新領悟到重回校園學習的目的,以及做研究的態度及方法。目前碩三的我正面臨著論文時程壓力的關鍵時段,原本執行的研究題目被發表了,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研究的架構與目的。過去對研究的態度總認為是個拼死硬幹的過程,憑著摸索揣摩前人發表的論文來建立自己的研究流程,覺得這種過程既缺乏邏輯又毫不紮實,尋求到的抽象解答卻又無所適從。

  第一次認識彭教授是「Maker精神與大學的僵屍制度」這篇網路文章,對其抨擊性的標題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尖銳如刺的字句不禁讓人對這位作者的文人素養存疑,但卻對其懷抱熱血的內文卻充滿共鳴。之後在網路上搜尋研究方法時連結到這位清大教授的火紅文章「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其網誌除了提供做研究的方法及態度、美學評論,甚至是各種看似救國的處方,不禁對這位教授感到興趣,甚至是產生景仰之意...有興趣持續關注的話可以follow新的網誌

  廢話多了該回到重點:「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這本書最主要的傳達目的是帶領研究生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即如何透過文獻探討的過程,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觀念,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研究主題、按部就班地完成論文,並將此技巧內化為終身受用的核心能力。

  研究所和大學階段學習方式最大的不同處,是從系統性知識的吸收者轉變為生產者,將零散資訊轉換為系統性的知識、甚或是將知識昇華為具有創見的思想。因此研究所階段除了持續深化自己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在此階段養成獨立思考能力,透過撰寫論文的過程訓練邏輯,並提出自己的學術貢獻。但是要從知識的被動學習者轉換角色成為主動獲取者的過程,許多舊有的學習觀念都是需要被更新的;若剛進研究所,書中部分的抽象內容或許不易理解,但這種學習的成長過程就像是美術或設計系的作品評圖,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必須透過反覆摸索體會來獲得成長;透過作者自身豐富的研究經驗,為讀者彙整出一套如何做研究的態度與方法,當你在研究過程毫無頭緒的時候,重新翻開此書,或許又能從本書悟到更多的想法...

  最後也希望同樣讀完此書的人,能夠了解碩士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目的,不僅是求得一張文憑,而是把握這段獨立學習的磨練機會,獲得終身受用的能力,若是入寶山而空手而回,則枉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共勉之!